郑泓扫了一眼马屁股,完全不当回事儿,还笑嘻嘻提醒:“你这匹马,可不能牵到城里,官差抓到了要吃板子。”</p>
“捡来的,就养在家里骑骑。”朱铭说道。</p>
就众人看待被盗官马的态度,便知宋朝已经烂透了,都不把官府当回事儿。</p>
去年蔡京复相,任务只有一个:为宋徽宗捞钱!</p>
等到花石纲大兴,那才叫热闹呢。</p>
家仆扛着把交椅来,就似长了靠背的马扎,才将那交椅拉开,郑泓一屁股便坐下。</p>
这小胖子,已懒到极点,能坐就不站,能躺便不坐。</p>
朱铭继续切砍秸秆,随口问道:“李二郎和白三郎,他们两个怎没来玩?”</p>
郑泓掏出一包果脯,塞进嘴里说:“他们两个装模作样,还在习练时文呢。都到乡下了,也不正经耍耍。白三郎倒也罢,须得认真备考,他李二郎哪有考不中的道理?”</p>
“确实。”朱铭笑着附和。</p>
身为州判之子,只要不是草包,中举犹如探囊取物。</p>
离家两千里以上的官员,亲戚可在其任职地考试。由转运司负责监考,名曰“别头试”,录取率高达30%,还不占用当地举人名额。</p>
发展到现在,距离远近已被无视,只要异地做官都能享受。而且舞弊成风,官员品级越高,亲戚就越容易中举。</p>
知州、州判这种级别,他们的兄弟子侄,起步就是一个举人!</p>
家在楚州(淮安)的李含章,随父跑到洋州来干啥?当然是考试方便啊。</p>
郑泓对自己的家仆说:“你去帮忙切草,让朱大郎歇一歇。”</p>
家仆连忙走到朱铭身边,笑着说:“朱秀才,这等粗活,让俺来做便是。”</p>
朱铭乐得轻松,把柴刀递过去,回屋搬来板凳坐下。</p>
郑泓起身拖了拖交椅,挨得朱铭更近,低声问道:“你卖了支好笔给白三郎?”</p>
“卖了。”朱铭回答。</p>
郑泓问道:“还有没有,俺也买一支。”</p>
朱铭想了想,说道:“有。”</p>
“剩几支?”郑泓又问。</p>
“不多。”朱铭答得模棱两可。</p>
郑泓笑着说:“俺全买了,价钱好说,肯定比白三郎出价高。”</p>
朱铭却嫌钱多,回道:“只卖一支,全买免谈。”</p>
郑泓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,仔细看了朱铭两眼,才恢复微笑说:“有钱也不赚?”</p>
朱铭反问:“郑小官人买恁多笔作甚?”</p>
“送礼。”郑泓也不隐瞒。</p>
“送礼一支便可。”朱铭说。</p>
“哈哈哈哈!”</p>
郑泓把果脯放回口袋,拍手笑道:“朱大郎,你比俺想象中更有趣。俺家是生意人,物依稀为贵,市面上若有好东西,能买断当然要买断。一来可以居奇涨价,二来送礼也能当孤品送出。”</p>
朱铭抱拳作揖:“受教了。”</p>
拿出丝巾擦净手中糖渍,郑泓继续说:“只买一支也行,开个价吧。”</p>
朱铭狮子大张口:“三百贯。”</p>
郑泓忍不住翻白眼:“俺虽读书不行,却也不是个傻子。你卖给白三郎六十贯,卖给俺却要三百贯,属实差得有点太多。”</p>
朱铭解释道:“在这洋州,此物只我手中才有,卖一支便少一支,越往后卖自然就越贵。”</p>
郑泓不理这套说辞:“八十贯,多出一文俺都不买。若是肯卖,俺便认你这个朋友。”</p>
朱铭顿时笑容满面:“小官人的面子,一千贯也值,这笔买卖就说定了。只有一个要求,还请小官人遵守。”</p>
“讲。”郑泓道。</p>
朱铭说道:“莫要张扬,不让第三人知晓。”</p>
“俺嘴严,保证不说,”郑泓掏出几枚银钱,“这次出门得急,也没带几个,先把定钱给你。”</p>
“好说。”朱铭接过钱币,发现并非铁钱,不由多看了几眼。</p>
宋代也是有金银币的,尤其是徽宗朝,因为铜料奇缺、纸币作废等缘故,铸造了大量金银钱币填补空缺。</p>